少年維特的煩惱秒殺搶購
網友評鑑5顆星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
中文書-其他經典文學分類優質推薦
想了解更多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內容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無數時代的心聲-年少的煩惱、憧憬與自由幻想的精神愛情因而是一種藝術、一種眷戀、一種恣意的沉溺。
瓦罕爾是一座屬於歌德的城市,古典的都鐸式房屋蜿蜓在迷宮般的石街小巷裡;少年維特熾烈的愛情在小城裡久久徘徊,駛過濃密的森林、狂飆著青春的牢騷-「在這個天堂也似的地方,寂寞是我心靈可口的止痛膏,這個明漾的春天以全然的豐沛溫暖著我經常悸動的心。每一棵樹,每一叢矮樹籬就像一束花,你會希望變成金龜子,好悠遊在這芬芳的汪洋大海之中,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滋養品。」
青春屬於翩翩飛舞的舞會、日光下散步的疊影,以及一千個吻之深的魂牽夢縈-「我離去前問她,這一天是否能再見她一面?她同意,而我也來了-從那一刻開始,太陽、月亮和星星於焉運行,我既不知白日,遑論夜晚,全世界都消失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德國全才作家。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城(Frankfurt am Main),最愛在美因河畔的大橋上漫步。少年時期接受父親、家庭教師的教導,在語言方面顯露天分,精通英、法、義、拉丁文以及希伯來文,更熱愛詩歌,如荷馬史詩。童年時曾患天花(1758年)。1756年8月28日爆發「七年之戰」,法軍佔領其間,沉溺於法國戲劇中。戰爭結束之後,學習劍術。十五歲時,1764年羅馬王加冕典禮使德國維持許多年太平日子,其間歌德邂逅初戀葛蕾琴,1765年,動身前往萊比錫(歌德稱之為「小巴黎」),學習法律。大學生活不斷遭受病痛的災難,他形容自己「靠青春充沛的力量所撐起的天性,擺盪在恣意與憂鬱的極端之間。」疾病令他必須返回法蘭克福。1766年,熱戀於鑄錫匠的女兒凱特‧勛考普夫(Käthchen Schönkopf),出版詩集《安妮特》(Annette),1768年,結束戀情,頸部患有腫瘤,同年返回法蘭克福養病。1770年康復。1771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772年在帝國最高法院學習,與夏綠蒂.布芙(Charlotte Buff)相戀。1773年開始寫《浮士德》(Faust)初稿。1774年完成《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1775年魏瑪公國親王卡爾.奧古斯特(Karl August)邀請歌德去魏瑪。1782年,歌德父親逝世。1784年發現人類顎間骨。1786年祕密開始義大利之旅。1788年返國。1790年開始研究色彩學。1808年,歌德母親逝世。之後出版《親和力》(Die Wahlverwandtschaften,1809)、《論色彩學》(Zur Farbenlehre,1810)。1811年至1833年,完成自傳《詩與真》(Aus meinem Leben: Dichtung und Wahrheit),1831年完成《浮士德》第二部。1832年逝世,據《歌德對話錄》(Gespräche mit Goethe),歌德最後的遺言是:「再多一點光!再多一點光!」
譯者簡介
楊夢茹
東吳大學中文系、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德國文學系畢業。譯有《恐懼的原型》等,著有《從憂鬱到豐美:歌德的精彩人生》。教過《紅樓夢》,演過廣播劇,因而覺得幸運。最愛驚濤裂岸的碧海,以推敲韓非的理論度過職場困阨為樂;重然諾,欣賞紮實的人與優美的文字。
目錄
導讀序
I歌德語錄
VII席開不夜話:《維特》從讀者到譯者
XI 篇首語
1第一部
1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2五月十日
3五月十二日
4五月十三日
5五月十五日
6五月十七日
7五月二十二日
8五月二十六日
9五月二十七日
10五月三十日
11六月十六日
12六月十九日
13六月十九日
14六月二十一日
15七月一日
16七月六日
17七月八日
18七月十日
19七月十一日
20七月十三日
21七月十六日
22七月十八日
23七月十九日
24七月二十日
25七月二十四日
26七月二十五日
27七月二十六日
28七月三十日
29八月八日
30八月十日
31八月十二日
32八月十五日
33八月十八日
34八月二十一日
35八月二十二日
36八月二十八日
37八月三十日
38九月三日
39九月十日
第二部
1十月二十日
2十一月二十六日
3十二月二十四日
4一七七二年一月八日
5一月二十日
6二月八日
7二月十七日
8二月二十日
9三月十五日
10三月十六日
11三月二十四日
12報導四月十九日
13五月五日
14五月九日
15五月二十五日
16六月十一日
17七月十六日
18七月十八日
19七月二十九日
20八月四日
21八月二十一日
22九月三日
23九月四日
24九月五日
25九月六日
26九月十二日
27九月十五日
28十月十日
29十月十二日
30十月十九日
31十月二十六日
32十月二十七日
33十月二十七日晚上
34十月三十日
35十一月三日
36十一月八日
37十一月十五日
38十一月二十一日
39十一月二十二日
40十一月二十四日
41十一月二十六日
42十一月三十日
43十二月一日
44十二月四日
45十二月六日
46編者致讀者
歌德年表
序
導讀
歌德的維特,維特的歌德/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劉永木副教授
德語作家在台灣擁有知名度者為數不多。歌德是例外。這位作家出生於嬰兒夭折率高的時代,不但存活,還享年長壽。出生於中產階級,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熱愛文學創作,從事自然科學研究,並從政治理國事,樣樣傲人,終於從一介平民晉陞貴族。
在歌德豐富且多樣的作品中,《少年維特的煩惱》和《浮士德》應該是世人最熟悉的。浮士德敘述的不僅是德語文化的重要指標;他拿靈魂和魔鬼交換真理的故事,世人早已朗朗上口。浮士德一生追求真理,擁有三個博士學位;然而抽像理論的探討無法達到此一目的,在嘗試過各種努力後,終於體念到,真理就在實踐中。
《少年維特的煩惱》出版於一七七四年,一出版便造成轟動。魅力持續不斷。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拿破崙召見歌德,述說他對《維特》的喜愛。二十世紀初德語小說家湯馬斯‧曼(Thomas Mann)受到歌德的啟發,創作了名為《夏綠蒂拜訪威瑪》(Lotte in Weimar);夏綠蒂在丈夫阿爾貝特過世後,到威瑪找高居要位、文名響遍全歐洲的歌德,即創造她的作家。文學與真實交織成另一虛構世界。
一個滿腹理想,卻不積極實踐的年輕才子愛上一個活潑、能幹的女子。礙於世俗與道德的阻撓,才子佳人無法比翼雙飛。才子因而舉槍自盡。這就是《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樣的愛情故事其實有些通俗,不是嗎?然而歌德年輕時的創作卻能跨越語言的障礙流廣全世界。為什麼?
世人大都認為維特即歌德,歌德即維特。事實上《少年維特的煩惱》確實有強烈的自傳性。一如《浮士德》,《維特》也展現歌德不同時期的心境。所以《維特》不是歌德的全部。歌德在史特拉斯堡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後,到韋茨拉爾(Wetzlar)法院實習。在這裡他認識了夏絡特,一如小說情節,他愛上夏綠蒂,而夏綠蒂也不是自由之身。歌德認清,無法解決這三角關係,於是傷心的離開,回到法蘭克褔療傷止痛,甚至考慮過自殺的念頭。但歌德畢竟未自殺,所以維特並非歌德。自殺身亡的是耶魯撒冷。他是歌德就讀史特拉斯堡大學時的同學。耶魯撒冷陷入三角關係無法自拔,在工作上和上司意見相左,有志難伸,被拒於貴族圈之外,終於舉槍自盡。他的死亡促使歌德在短短的四週內完成《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
以文學創作治療心靈創傷!歌德將自己投影到維特身上,於是維特和歌德共享人格特質。例如兩人都有文學和繪畫的天分。同時歌德也藉由描述維特的弱點,警惕自己。維特恃才傲物,在藝術創作上拒絕當時的主流看法,即藝術創作有規則可依循,自己卻一事無成。
維特高人一等的心態在小說中有充分的描寫,例如他拒絕為謀生而求職,工作必須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熱情與天賦。在農僕殺死女主人的那一幕,維特罔顧世俗的心態最為明顯。他完全忽視法律的必要性,而認為出於真愛的謀殺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維特打擾貴族的聚會,嚴重地違反當時的社會規範。終於引起輿論嘩然,導致維特嚴肅地思考自殺。
歌德在完成《少年維特的煩惱》之後,到義大利旅行。期間他決定捨棄繪畫、走向文學。返回德國後,歌德的創作進入另一境界。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書信體的小說。除了〈編者致讀者〉之外,整本小說都是維特寫給朋友威廉(Wilhelm)和夏綠蒂的信。信是私密感情宣洩的好地方,是主觀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就是維特對周遭事物及大自然的觀察與感受。小說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維特在情感上的表達。同樣的自然景色會隨著維特的心境變化而呈現截然不同的風貌。剛到瓦爾罕(Wahlheim)時,維特身心愉快,在他眼中大自然是如此美麗、和諧。而死亡的念頭佔據他的心思時,同樣的景色卻是陰森森,鬼魎出沒之處。
主觀是維特的堅持。他強調用心去體會萬物,「心」(或心靈)才是最高的主宰。「Herz」(心或心靈)是他常用的詞,表達他的感受。客觀的社會規範對他而言是次要的。用「心」他可以和神直接溝通,不需教會,神職人員的媒介。把「心」絕對化是維特自我了斷的必然原因。
歌德對大自然的歌詠,也是《少年維特的煩惱》廣為流傳的原因。在維特的眼中,大自然是神的語言,隱藏神的意旨。生命是上帝的恩典,因此美、和諧處處可見﹔死亡也是神所願,因此破壞與殺戮亦不容視而不見。體會了這個神祕的認知,讓維特自殺的決定更加堅定。
愛情當然是少年維特的最重要的課題。歌德細膩描述戀人的心路歷程,帶領讀者一步一步進入維特的內心世界。維特在鄉村舞會認識夏綠蒂,便一見鍾情,在他眼中,夏綠蒂舉手投足或言或笑皆完美,然而墜入情網中的人最困擾的不正是:她愛我嗎?維特畢竟是有理性的人,知道夏綠蒂已許配他人,不是自由之身,所以他陷於見或不見愛人的予盾中,直到無法自拔。
夏綠蒂愛維特嗎?這個關鍵問題的答案影響了對維特的了解,夏綠蒂與亞伯特的婚姻似乎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之上,小說對他們的感情幾乎完全不著墨,亞伯特和夏綠蒂均強調:他們是應夏綠蒂母親的要求而結婚,夏綠蒂承諾臨死的母親,要為弟妹全力負起母職。夏綠蒂對維特的態度為何?他們有心靈交會之處:對文學藝術的喜愛。表面上夏綠蒂想和維特保持兄妹的感情,但是當她看到維特痛不欲生,想把他介紹給自己的女性朋友,卻覺得無人能高攀他,只有自己是唯一人選,便可知其實夏綠蒂是愛維特的。維特不依約定突然到夏綠蒂家拜訪,夏綠蒂的慌張正是真愛的表現。
在維特的懷抱裡,夏綠蒂沉溺在真愛的擁物中,吻是心靈交會,也是肉慾的表現,歌德在餵食小鳥那一幕把這個母題發揮得淋漓盡致。夏綠蒂飼養一隻小鳥,她習慣用嘴含東西餵牠,和牠玩親嘴,這應該讓維特回想起在他認識夏綠蒂的舞會,與會者玩親嘴,這是肉慾的,所以當夏綠蒂要求維特和小鳥親嘴,維特斷然拒絕,並提醒她不要刺激他這方面的想像。維特追求的愛是心靈契合,在確定夏綠蒂的真愛後,維特就完全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精神的愛、心靈交融在另一國度-死亡-也是可能的。
維特不同於縱慾的浮士德,一如夏綠蒂不同於葛雷卿(Gretchen)。在浮士德中,她無懼於世俗的異樣眼光,勇敢的接受浮士德的誘惑,為她未婚生子。夏綠蒂辦不到,在真情流露後,她惱羞成怒地把維特趕走。
《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簡略的說,就是一個三角關係導致死亡的愛情悲劇。歌德的文學天才在三角關係這母題上有很巧妙的安排,讀者卻不容易發現;小說一開始,維特便很慶幸自己終於擺脫一段三角關係:蕾歐諾拉(Leonore)愛維特,維特卻愛她的妹妹。這小故事已為維特未來的感情生活埋下伏筆。
和蕾歐諾拉(Leonore)小故事有異曲同工之效的歐思安(Ossian)詩歌,因為在這個佔了相當大篇幅的詩歌出現了由許多人物交織而成的複雜關係,不容易一眼便了解它的意義。歌德在一七七一年秋天曾把這首愛爾蘭古詩歌翻譯成德語,把它應用在維特上有其目的:維特藉由這個充滿殺戮、死亡的愛情英雄史詩歌向夏綠蒂表達:犧牲自己的生命,讓她的婚姻得以穩定的決心。珂爾瑪(Colma)的家族和塞爾加(Salgar)的家族是世仇,但他們相愛。在一場決鬥中,塞爾加和珂爾瑪的哥哥勢均力敵,都把對方殺死,留下傷心的珂爾瑪。朵拉(Daura)被埃拉特(Erath)擄走,她的愛人阿爾瑪(Armar)要救朵拉,卻誤殺了她的哥哥。珂爾瑪、塞爾加和珂爾瑪的哥哥;朵拉、埃拉特和阿爾瑪都是三個人組成的關係。阿爾瑪為了救朵拉跳入水中,卻一去不返;塞爾加和朵拉都得不到愛人,夏綠蒂也得不到愛人。
死亡是《少年維特的煩惱》的重心,歌德天衣無縫地讓讀者一步一步的了解:維特的自殺是必然的,維特的人生觀是悲觀的。他覺得無法了解人生有何意義,人有太多的局限,自己空有理想,沒有作為,如此一來,遇到挫折便容易有輕生的念頭,這是歌德自己的心境。一八二四年,年老的歌德在瑪麗恩巴德(Marienbad)渡假,認識一個年輕的女鋼琴家,青春的熱情再度在歌德的內心燃起,讓他再度回憶起維特-年輕的自己,如何敢愛、勇於犧牲。他寫了一首名為致維特(An Werther)的詩,道出自己的祕密,維特即歌德。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528763
- 叢書系列:經典小說
- 規格:平裝 / 280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留言列表